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教育部」明年入学或有新变化!

   日期:2025-06-27     来源:www.stgccy.com    浏览:511    
文章简介:01 2022年秋天学期开始 各地全方位推行入学筹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8297号建议的回话。针对“加大幼小科学衔接”的建议,教育部回话:2022年秋天学期开始,各省(区、市)全方位推行入学筹备和入学...

01

2022年秋天学期开始

各地全方位推行入学筹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8297号建议的回话。针对“加大幼小科学衔接”的建议,教育部回话:2022年秋天学期开始,各省(区、市)全方位推行入学筹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以下为回话原文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第8297号建议的回话

教基建议〔2021〕558号

你提出的“关于加大幼小科学衔接的建议”收悉,现回话如下:

促进婴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减缓衔接坡度,确保儿童顺利达成从婴幼儿园向小学生活过渡,对其身心健康和终身进步具备要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看重幼小衔接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进步的若干建议》部署拓展婴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需要“小学起始年级需要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升义务教育水平的建议》明确需要“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重视做好幼小衔接”。教育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手段,大力推进婴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

一是加大幼小衔接工作指导。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婴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建议》(以下简称《指导建议》),以一个主文件和两个附件的形式对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做出全方位部署,围绕儿童身心筹备与适应、生活筹备与适应、社会筹备与适应与学习筹备与适应四个方面对婴幼儿园做好入学筹备教育和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有效引导婴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父母转变教育观念与行为,正确帮助婴幼儿做好入学筹备与入学适应,促进婴幼儿顺利过渡。

二是部署拓展“小学化”专项治理。先后两次印发公告,部署各地拓展小学化治理,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对婴幼儿园教授拼音汉字等小学课程内容、以机械背诵等方法进行强化练习、小学非零起点教学与社会培训机构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等行为进行重点整治。各地加强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婴幼儿园、小学和校外培训机构同步整治,有效扭转“小学化”倾向。

三是持续拓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教育部连续十年拓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先后以“游戏——点亮快乐童年”“科学做好入学筹备”“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等不同主题,面向父母传播科学婴幼儿教育理念和常识,推广科学入学筹备和适应的经验和做法,为婴幼儿健康成长打造好的社会环境。

四是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工作。《中国学前教育法》(草案),明确规定婴幼儿园应当与小学互相衔接配合,一同帮助儿童在身心健康、习惯培养、社会交往与学习力等各方面做好入学筹备和入学适应,婴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不能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对拓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趋势活动的婴幼儿园明确了处罚手段。从立法层面保障幼小科学衔接,为禁止和杜绝“小学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如你所述,现在在幼小衔接教育范围,教育部门、学校和父母对婴幼儿衔接还存在认识上的问题,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整理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指导建议》,推进各地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

一是部署推行幼小衔接试点工作。指导各地以县(区)为单位遴选一批幼小衔接实验区和试点园(校),加大婴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课程、教学、管理和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合作。
2022年秋天学期开始,各省(区、市)全方位推行入学筹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婴幼儿园做好入学筹备教育,大班下学期有针对性地帮助婴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筹备。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强化主动衔接意识,改革小学一年级教育教学方法,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法推行课程,切实改变忽略儿童身心特征和同意能力的现象。

二是打造联合教研规范。推进各级教研部门把幼小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要紧内容,纳入年度教研计划,打造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规范。推进教研职员深入婴幼儿园和小学,依据实践需要确定研究专题,指导地区教研和园(校)本教研活动,总结推广容易做法好经验,准时解决入学筹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三是加强综合治理力度。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对于学前教育校外培训治理的需要,加强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对面向学龄前儿童拓展线上培训,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练习班、推广托管班等名义拓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拓展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趋势和同意能力等培训活动的校外培训机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职员的责任。

四是继续加大社会宣传和引导。借助多种媒体以多种方法宣传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父母认识过度强化常识筹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害处,缓解父母的重压和焦虑,引导父母自觉抵制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趋势的行为,支持和参与幼小衔接工作,为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打造好的社会环境。

在部署推行幼小衔接试点工作方面,教育部表示,将在婴幼儿园做好入学筹备教育,大班下学期有针对性地帮助婴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筹备。
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强化主动衔接意识,改革小学一年级教育教学方法,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法推行课程,切实改变忽略儿童身心特征和同意能力的现象。
指导各地以县(区)为单位遴选一批幼小衔接实验区和试点园(校),加大婴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课程、教学、管理和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合作。
在学前教育校外培训治理方面,教育部表示,对面向学龄前儿童拓展线上培训,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练习班、推广托管班等名义拓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拓展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趋势和同意能力等培训活动的校外培训机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职员的责任。

02


小学生“入学年龄”将调整,9月不再是截止时间

上小学需要要达到肯定的需要,特别是进入公立小学,孩子们的入学年龄非常重要,根据以往教育部所发布的规定来看,学生需要满6周岁而且过生日在9月1日之前才算是满足入学需要,假如其他的孩子出过生日期已经超越了9月1日,那样就只可以比同年龄的孩子晚入学一年。

面对如此的公告,很多父母都感到很难同意,哪儿都是同一年龄,而且都已经满了6周岁,为什么要比别的人的孩子晚一年入学呢?而且假如根据如此的方法来划分,对于9月2日生的孩子是公平的吗?如此的方法他们感到极为不妥当。

更何况教育本身就要趁早,比别的人的孩子晚一年入学,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此的责任哪个来负呢?总之伴随事情愈演愈烈,父母的抗议声音也愈加大,包含有关部门也发布了最新公告。

教育部明确表示将会对入学年龄作出调整,只须满6周岁,9月1日出生,一直到12月31号出生都可以入学。

但部分父母依旧不依不饶,提出反对建议,最后做出了最后的调整,明确表示,因为就读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日引发广泛关注,因此在将来教育部不会统一规定具体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由各省份自行决定。

「教育部」明年入学或有新变化!

总之父母也算是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小学生们的入学年龄9月份将不再是截止时间,父母可谓是喜忧参半。部分父母觉得可以让孩子早同意学,就可以让他们早点同意教育,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个好事,正所谓早下手为强。

但对于另外一部分父母则觉得,假如将主动权交到父母手上,是否会物极必反呢?更何况家庭和家庭之间的家庭教育模式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不同,什么时间合适上小学,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父母还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建议,假如由于操作不当而让孩子厌恶学习,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就有的得不偿失了。

孩子满6周岁正好趋于成熟,假如父母过于早地将孩子送到学校同意教育,这对于心理与身体方面,发育并不完全的学生而言,会让他们没办法适应学习步伐,况且年龄太小,抵抗力也弱。

不如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多上点心,帮助孩子培养独立的考虑意识和自理能力,做好充足筹备之后,再送孩子进入小学。总而言之,父母要为孩子做出真的合适他的决定,而并不是是揠苗助长。

03


教育部将颁布建议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

教育部在回话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636号建议“关于改变炒作学区房,保障教育资源共享的建议”时表示,“学区房”的出目前一定量上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校际间办学水平存在差异的问题。教育部高度看重这一问题,一手推进均衡进步、着力缩小校际差距,一手推进多校划片、治理择校和规范招生入学秩序,获得了明显效果。下一步,教育部将研究拟定《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议》,健全政策保障手段,缩小城乡、地区、校际、群体差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进步,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

同时,持续巩固招生入学政策、规范、成就,依法依规做好规范管理工作,切实促进教育公平、打造好教育生态。教育部在回话中提到,自2014年起,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根据“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目的,推进各地形成公平健全的就近入学规则。积极推进多校划片,随机分配优质学校名额;积极推进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强弱搭配和九年一贯制办学;积极推进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地区内薄弱初中和农村初中等多种手段,有效缓解“择校热”和“学区房”等问题,稳妥推进多校划片,采取随机派位方法入学。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升义务教育水平的建议》,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变与能力提高工作,支持各地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入学需要。现在,全国已有96.8%的县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进步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

《建议》进一步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对报名人数超越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构建公办民办同等看待、公平进步、互不享有招生特权的招生入学机制。同时各地实行招生信息“八公开”规范,提出“十项严禁”纪律需要,明确招生入学工作由地市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推行,严禁中小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挂钩招生,严禁以考试成绩、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不能以面试、测评等名义选拔学生。

在改变炒作学区房问题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持“房屋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出租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预防借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针对部分城市学区房价格大幅上涨的状况,准时指导北京、上海、合肥、宁波等市采取有力手段解决学区房热问题,将“借学区房等炒作房价”纳入整治重点,严厉打击中介机构以“学区、学区房、学区名额”等为名推广房源,散布房源紧张、房价上涨等不真实信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联合有关部门指导有关城市在拟定或调整学区政策时,考虑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需要,健全和落实多校划片招生政策,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从源头上解决学区房炒作问题。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