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近期,收到两位母亲的来信。
都谈到了同一件事,孩子不守规矩,让自己感到惊惶失措了。
第一个孩子3岁多,立刻就要筹备上婴幼儿园了。
母亲说他每次外出就喜欢跟其他小朋友起冲突,我们的东西其他人不可以碰,但其他人玩的东西,他又要去抢过来。
在路上走路好好的,也会打一下其他的小朋友。
而第二个孩子7岁多,喜欢捣乱,在学校常常违反纪律,上课常常跟同学讲小话,或者偷偷玩我们的玩具。在家时,母亲打电话,他故意到电话边上大喊大叫捣蛋,一直跟大人对着干,抬杠顶嘴。
这让我想起上次在电影院的一次历程。
坐在大家前排的一个男生,应该是七八岁的样子。
中间看到激动的场景,就拍手大笑。
有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了,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椅背提醒他安静一点。
没想到小孩子直接对那个小伙子回头说:“你做什么!不要管我,我买了票的!”
他的父母就坐在边上,一直没理会,就让孩子如此观影。
当然,别的人也没跟他再争执,在那样靠自觉的场所,哪个发难争吵都不是明智的行为。
但小孩子漠视规则的行为,真的让所有人都感觉不舒服。
不守规则,或许你看起来没失去什么,甚至有时还看上去非常牛。
可是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值得被尊重的尊严。
失去了它,就无人瞧得起你了。
现在,大家太多的家庭,过度看重孩子智商方面的增长,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养。
譬如规则的培养。
哪种孩子会遭到欢迎?
能合作、好商量、守规则的孩子,会更受同伴的欢迎。
2
自从有了小小鱼,在带大他的过程中。
我感觉一直在找给孩子立规矩的度。
从什么时间开始,孩子有了规则意识?
大家如何做,才能帮孩子立规矩?
在婴儿时期,孩子一定是没规则意识的。
他肚子饿了就哭着要吃,拉了粑粑不舒服就嗯嗯嗯。
开心了就笑,24小时找母亲,喝奶最高兴。
下面,他们慢慢地开始接触除母亲以外的人。
开始了解自己跟母亲不是一体的,而是分开的。
并且感受这个世界的所有。
爬起来,坐起来,走起来。
时刻需要大人的伴随。
在这伴随中,孩子早期的规则意识应该就开始打造了。
不一样的教养方法会养出不同的孩子。
譬如孩子摔倒了。
有大人会跺着脚,大骂是地板的错,让孩子疼。
或者拍桌子腿,怪它挡住了孩子。
孩子咯咯笑起来,仿佛真的是地板和桌子的错。
而无人告诉他,大家下次小心点,可以避开这类坑坑洼洼的地,避开这桌子。
每一个孩子都会找到一种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方法。
而且这种方法奠定了他跟别的人相处的基础。
所以,早期没进步出孩子的规则意识。
他的意识中就会缺少如此东西。
那样其他人的东西他想抢过来,我们的东西有时也管不住。
甚至不了解如何做才是对的。
处处碰壁,灰头土脸地拒绝去上学,拒绝跟其他孩子合作。
如此的孩子到了婴幼儿园或者小学,就非常难适应集体规则。
仅仅上课该如何做这一件事,就足以让他跟老师都崩溃。
3
树立规则意识,应该从一两岁就能开始筹备了。
最初大家不必强调规则。
而只不过让孩子培养一些好的习惯。
譬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如此就能让孩子发现自我,从而能完整地进步源于我界限。
只有自我界限明确的孩子,才能进步出“共情”的思维。
他们会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像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那样去尊重别人。
当小孩子想自己打开门,想自己吃饭,自己穿鞋的时候。
就让他一个人来做,大家只须帮帮忙就好,不要代替他。
当孩子到了3岁左右,这也是立规矩最好的年龄,假如等到读小学再立规矩,那真的就晚了。
3岁多的时候,爸爸妈妈能跟孩子一块讨论,大家如何做?
通过讨论来制定标准。
啥事坚决不可以做,啥事可以自己做主,啥事是可以做的。
让他一个人去感受,去判断。
譬如大人打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干什么?
记得那时候我在接打电话,小小鱼开心地朝着我跑过来,然后拉我的手,还对着电话大叫。
我抽身离开,找一个僻静处讲完。
回来后,非常严肃地把他叫过来,跟他说:“父亲接打的电话非常重要,是一位叔叔找父亲有事,说要寄送一套很漂亮的书给你,差一点没把地址说对,就由于你刚刚大叫。让那位叔叔没听到。下次你能否安静一点?”
他一定会感觉自己做的或许真的不对,差点没好书看了。
就答应了我。
后来他又捣蛋,这次我告诉他:“父亲接打电话,是父亲的事,你要尊重,不可以打扰父亲。就仿佛你玩玩具的时候,也不喜欢父亲捣乱一样。”
有了这两次交流,他再也没打扰过我接电话。
4
让孩子从他律过渡到自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而需要爸爸妈妈的引导和耐心。
第一,让孩子了解:规则不是坏事,它不是束缚,而是一件好事。
有父亲说,在家不要给孩子树立如此那样的规则,由于家不是社会,而是家。
我感觉在家,的确可以放轻松一些。
所以我也常常跟老婆说,孩子在家,有的行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譬如高兴地大叫,在沙发上跳,光着膀子玩,都可以。
只须告诉孩子,有的事可以在家做,但在外边不合适就好。
但家需不需要有规则?
我感觉一定要。
真的的规则对“爱与自由”没任何的伤害。
由于大家是一个社会人,不可能不与人交际。
而家是组成社会的单位,孩子在家学到的东西,去了家外边就可以用上。
不少关心孩子心理成长的爸爸妈妈都很重视一个词“安全感”。
安全感的构建来源爸爸妈妈的一定和自我界限的感知。
而不是来源你的过分娇纵和放纵。
大家发现有不少的孩子,在家是张牙舞爪的小老虎,出了门就变成了小老鼠。
而平常很爱孩子的爸爸妈妈就纳闷了,孩子为何会胆小怕事呢?我明明这么爱他支持他啊!
其实是平常的过分娇纵,让孩子的内心对爸爸妈妈形成强大的依靠,没形成自我。
所以,在爱的同时,要理性地给予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规则意味着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如此孩子在日常会有熟知的生活方法,交流途径,可以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下,重复性的、有规律的做某些事,如此会让他们感觉有安全感。
而且,孩子了解自己遵守规则,会得到尊重和欢迎。
就能了解该如何做,也能更游刃有空间与人交往。
而那些没规则地孩子,一下子就犯了错误,到了一个集体就变成了最不受青睐的那个人,被别的人指指点点,甚至被边缘化。
5
在实质树立规则时,必须要考虑孩子的理解能力,尊重孩子,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
譬如大家不少的爸爸妈妈给孩子树立一个规矩:我们的事自己做啊!
可是没考虑到有的事是孩子的,可是他现在还办不到啊,如何解决?
譬如那时候小小鱼自己穿衣,穿着穿着就哭了。
我过去一看,原来是纽扣扣不进来。
我没怎么说,告诉他可以如何扣,然后给他示范一下。
他虽然不开心,但掌握后就平静了。
大家有时看到孩子磨蹭就着急上火。
可是考虑了孩子的实质能力了吗?
有没深思是否大家自己太急,或者大家没引导好?
不少事,都需要爸爸妈妈携带孩子一遍又一遍的训练。
另外立下规矩的时候,先跟孩子一块讨论。
譬如大家树立的一些生活习惯培养规则,都跟小家伙讨论了,并且让他一个人签下名字。
然后根据大家说好的来实行。
当然,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
有时大家也忘记了,所以并没严格根据那样实行。
而有的,还是被大家强化了下来。
而孩子最后呈现出来的所有,会给大家一份答案。
爸爸妈妈付出的每一份心思和努力,都会体现。